26 September 2008

風水輪流轉?

這幾年吹起“華語風”,不管皮膚是甚麼顏色的,大家都一窩蜂的跑去學華語/普通話。很多人都認為學會了講華語/普通話,就猶如掌握了將來、競爭能力高人一等、對事業有幫助等等。

多得這一股“風”,我們這些Chinese Ed、受華文教育的,身份突然“吃香”了起來,也終於可以“抬起頭來做人”啦!別人一聽我可以口操英、華語,就很驚訝地說:“哇,真厲害,雙語都行!” 我則不以為然的回答:“在我的國家,人人都是那樣的。有些還可以流利的講超過六種或更多的語言呢!而我,是最爛的那一個!”

最好笑的是,每一次我和安以華語對話,別的家長就很羨慕地說:“她(安)明白華語?會講華語?很好!很好!很好!” 好?有甚麼好?安會講華語,是因為我従她一出世開始就和她說華語。我會講華語,是因為我父母從小就向我們灌輸一個觀念:“你是華人,就應該讀華校、講華語、考華語,這是天經地義的!就算沒有人看好華校生,你也要讀華校!就算講華語給人看衰,你也要講華語!就算華語難考,你也要將華語考好!華人不懂自己的母語,就不是華人!”

安是半個華人,學講華語,也是天經地義的!不是為了前途、也不是為了錢途!之前也沒有想到“華語風”會吹得那麼熱、華文會突然那麼吃香的。我和安講華語,除了認為她是半個華人,華語就是她半個母語,所以,就應該學會講華語;也因為當初在香港,我沒有多少機會講華語,周圍的人都是英語英語的,我講英文講到嘴巴痛,和安可以說華語,只是覺得舒服!嘻嘻!

為了堅持“華人就應該講華語”的觀念,我們這些華校生,當年吃了多少苦呀!當我們的父母一決定將我們送入華校就讀,我們以後的命運,就猶如被“打入十八層地獄”!首先,“華校生”就是“貶義詞”:華語不吃香,成績多好也沒有用;英語、國語很重要,我們卻不行,所以就等於是笨蛋。

小學六年級大考,如果沒有全拿A,就必須多讀一年“預備班”。教育局認為我們的馬來語、英語不夠水準,所以要多“預備”一年,才能上中一。我當年拿六A一B,所以必須讀“預備班”,因此我是笨蛋。

上中一時,班上加入了英校生,滿口的英語飛來飛去。我們這些比別人老一年的笨蛋,自慚形穢,只好默默耕耘,少講廢話、努力上進。路遙知馬力,我們這些苦命的笨蛋,慢慢地發現,那些自信心爆棚的“香蕉人”,其實很多也只是個“空罐子”。仗著英文能力了得,乒乒乓乓敲得很响, 肚子里的墨水也不見得比我們這些笨蛋多。我們只是輸在對自己沒有信心(當然啦,従小就被看得衰衰,誰還會有信心?)不敢開口講英語(沈默是金,華人的美德嘛!)結果,包裝方面就輸人啦!而這個世界就是講求包裝的世界,誰大聲,誰就是厲害。唉!

在中學時,為了要上華文班,我們可吃盡了苦頭。首先,要考華語的學生不多,很難湊夠人數。好不容易開了一班,華文老師卻難求。終於找到了老師,可以上課啦,可惜上課時間卻是在放學以後。同學們都回家吃飯休息,我們這些愛華語的可憐蟲,卻得在炎熱的、昏昏欲睡的、肚子餓到肚皮貼背皮的午後,在課堂里聽老師“之乎者也”。唉唉!

中三、中五大考時,很多學生因為覺得華文難考,紛紛放棄華語,而報考其他的科目。有些教育方針奇怪的學校/校長/老師(這包括了黃皮膚白內涵的香蕉人華人老師),也勸說/誘導學生們不要考華語,因為擔心華文分數會拉低學校的總成績。因為這些狗屁理論,我們這些堅持到底的笨蛋,也憂心忡忡,深怕自己考不好,連累學校,成為千古罪人,也斷送了自己的大好前途。

我在念大學先修班時,打算報考中文。有人怕華文分數壓低考試成績,進而影響學校排名,不讓我報考。我被逼急了,只好發誓一定會拿A,某人才妥協。 還好,我這個笨蛋還算爭氣,雖然自己自修中文(學校哪裡有華文課給你上!讓你考華文已經算給面子你啦!還想上課!哼哼!)加上有名師指導(當然不是來自那間學校!)華文也考到了個A,要不然,真不知道會有甚麼下場。

考試前,又有人“威脅/嚇唬”我,如果考華文,學分可能不算數,影響進大學的機會。這可怕的咒語,搞得我幾乎精神錯亂!幸虧,我後來(好不容易)調查到了,很多考華文的,只要成績好,一樣進到心水大學。果然,我成功進入國內的名牌大學的名牌科系(Well, 在大馬是第一流的,在國外是......不入流??!)謝天、謝地、謝父母、謝老師,還有那些之前以“特別的”、“另類的””激將法”“鼓勵”我的某些人......

踏入社會工作以後在職場上所面對的種種對“華校生”先入為主的偏見與歧視,以及後來旅居到香港的頭兩年,因為廣東話不流利及帶有華語腔而被譏為“鄉下人”、“內地人”、“大陸人”、“鄉巴佬”等等的侮辱,唉唉唉,不談也罷。

雖然當初的路難行,但是,我堅信,父母的話是對的。作為華人,會講自己的母語,是理所當然的。如果連這基本的責任都無法堅持,就等於沒有根、沒有歸宿感,和孤魂野鬼沒有分別,長遠下去吃虧的肯定是自己。安雖然是半個華人(朋友曾戲謔[譏諷?]安是“一半、一半”,不會講華語也無所謂)卻更應該了解自己那一半的血源、傳統、語言、習俗、文化。這和前途與錢途無關。

當然,誰也沒有想到,風水會輪流轉。因為中國的崛起,“華語風”猛吹,華文變得有經濟價值了,我們這堅持講華語的一群,也會有出頭的一天。我們這些苦命的華校生,終於可以“吐氣揚眉”了。好笑!好笑!真好笑!(是苦笑!!)

20 September 2008

《鹿鼎記》

最近被某國政治兒戲搞得心情不好,於是,棄閱新聞,重看《鹿鼎記》。雖然以前曾看了兩次,如今再讀還是津津有味。

很喜歡書中一開場的父子對話:

為父的談到:“人為鼎鑊,我為麋鹿”時,向孩子解釋:“鹿這種野獸,雖然是龐然大物,性子卻極為和平,只吃青草樹葉,從來不傷害別的野獸。兇猛的野獸要傷它吃它,它只有逃跑,倘若逃不了,那只有給人家吃了。”

又写了”逐鹿“兩字,說道:因此古人常常拿鹿来比喻天下。世上百姓都温顺善良,只有给人欺压残害的份儿。《汉书》上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那就是说,秦朝失了天下,群雄并起,大家争夺,最后汉高祖打败了楚霸王,就得了这只又肥又大的鹿。”

小孩点头道:“我明白了。小说书上说“逐鹿中原”,就是大家争着要作皇帝的意思。”父親甚是喜欢,点了点头,在纸上画了一只鼎的图形,道:“古人煮食,不用灶头锅子,用这样三只脚的鼎,下面烧柴,捉到了鹿,就在鼎里煮来吃。皇帝和大官都很残忍,心里不喜欢谁,就说他犯了罪,把他放在鼎里活活煮熟。《史记》中记载蔺相如对秦王说:“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也,臣请就鼎锅。”就是说:“我该死,将我在鼎里烧死了罢!”

小孩道:“小说书上又常说‘问鼎中原’,这跟‘逐鹿中原’好象意思差不多”。父親道:“不错。夏禹王收九州之金,铸了九大鼎。当时的所谓“金”其实是铜。每一口鼎上铸了九州的名字和山川图形,后世为天下之主的,便保有九鼎。《左传》上说:“楚子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只是楚国的诸侯,他问鼎的轻重大小,便是心存不轨,想取周王之位而代之。”

那小孩道:“所以”问鼎“,”逐鹿“便是想做皇帝。”未知鹿死谁手,就是不知那一个做成了皇帝。”

那父親道:“正是。到得后来,问鼎,逐鹿,这四个字,也可借用于别处,但原来的出典,是专指做皇帝而言。“说到这里,叹了口气道:“咱们做百姓的,总是死路一条。'未知鹿死谁手',只不过未知是谁来杀了这头鹿,这头鹿,却是死定了的。”

(轉載自 http://www.1000d.cn/jinyong/jy-7/001.htm)

閱讀心得?

只覺得此小說的內容十分熟悉,和我之前追看的新聞差不多嘛!

某國的政客們不是正在“逐鹿中原”嗎?

不知某政客“問鼎”是否成功呢?

不管成功與否(鹿死誰手?),只希望某國這條又肥又大、可憐兮兮的麋鹿,不會死得太難看! 不然將那些大商家大財團嚇跑,使國家變成一個鳥不下蛋、兔子不撒尿的鬼地方,可真的是押錯了賭注,得不償失,苦呀!苦呀!

19 September 2008

童言無忌(五)

吃晚飯的時間到了,安走進廚房滿臉笑容地給我獻上一朵蘭花。我一看,心跳幾乎停止,忙問:“蘭花哪裡來的?” 安嘻嘻一笑,道:“是在地上拾的。Wind blow,它就掉下來啦!“ 我回想剛才在花園曾看到地上有幾朵蘭花,這才心寬。

平常我會將安送給我的落花和野草插在廚房飯桌上的一盆水栽萬年青里,這時,安也依樣畫葫蘆,想把蘭花插進盆里。我眼尖,看她粗粗魯魯地碰觸萬年青的葉子,急道:”小心!如果葉子受傷了,會哭的!“

安抬起頭來,一臉正經地說:”葉子不會哭的,因為它沒有嘴巴。“

心裡是有點氣結兼心痛,但是,看在安獻花心意的份上,這一次就饒了她吧!

18 September 2008

沒有上幼兒園的時候


玩“家家酒”


挖泥巴


“釣魚”


和小朋友玩些大人不是很了解的”遊戲“


在路邊”搗蛋“含羞草


到”鳥公園“去餵鳥


做手工





種菜和澆水


搓湯圓


安說像米奇老鼠,你認為呢?

15 September 2008

你要我如何回答?

每一次向外國人自我介紹時,他們常常會有如此的反應:

“哦,你是馬來西亞人?你的國家很落後的呵?” ..... “沒有啦,我們有雙峰塔,有F1,很先進的。”

“咦,你的國家很亂,你有甚麼感想?” ..... “和XXX國家比,我們好多啦!”

“你的國家政治很不穩定。” ...... “是嗎?和XXX國家比,我們安定得多。”

“你們那裡種族問題很僵的,對嗎?” ...... “哦?和XXX國家比,我們各民族比較可以和睦共處。”

“那裡很窮、很不安全。”...... “和XXX國家比,我們已經算好命啦!”

“你們的警察可以亂亂抓人的,聽說。” ..... “沒有啦,我們是有律法的國家!”

“馬來西亞?在哪裡?” ......“你的地理需要進修一下哦!”

“聽說你們是住在樹上的,是不是?”..... “樹上還有升降機、無線電話、電腦呢!”

“你是不是恐怖分子?!“ ...... “你是王八蛋!”

14 September 2008

多事之秋

這一個中秋,真是“多事”!

首先是“烏雲滿天”。接著是“雷聲轟隆”。再來就是“狂風暴雨”。令人措手不及。雨後沒有天晴,也沒有虹彩,依然是天昏地暗、寒風蕭蕭。夜裡,明月不在天。人間沒公亦沒義,只有強權與濫權。 國內百姓生活在恐慌之中。海外平民無家可歸或有家不敢回。沒有平安。沒有和氣。沒有團圓。只有恐懼。只有憤慨。只有悲涼。嗚呼哀哉!

喂!你在講甚麼鳥話、廢話、白癡話?

就當我看完新聞后,心情不佳,亂吠亂叫好了。

11 September 2008

中秋親子手工

前年和去年的中秋,我都和安一起自製簡單的燈籠。

今年也不例外。傳統嘛,總要盡量維持下去。

下午時和安做了一個小燈籠。在這裡想和大家分享:

基本材料:空的紙巾盒和燈籠紙。我很“傳統”,總認為燈籠一定要有燈籠紙才叫燈籠。嘻嘻!


首先,將盒子開口處割大,以便容易點蠟燭。然後,在兩邊割上心形的洞洞。接著讓安將燈籠紙一一貼在心形洞洞裡面。


安很喜歡串珠,所以今年選擇用鐵線和各色珠子來裝飾燈籠。串珠蠻費神、費時,因此這次就不用其他的材料和顏料啦。


我們串了三串珠鍊,並將它們分別接上燈籠。燈籠上面接了兩個圈圈,好讓安可以用手拿著燈籠而不會被燙著。燈籠下面是一個歪歪斜斜的心形。看得出來嗎?


點上蠟燭,七彩的珠子被燭光照耀得閃閃發亮呢!


雖然還未是中秋,安已迫不及待地提起她的燈籠啦!


預祝大家,中秋平安!

10 September 2008

找到啦!

今早接到CY的電話。

“我看了你的部落格。你是不是在找“奇華”"?她問。我的心跳撲通撲通的加快。"是呀!”我道。“Takashimaya的basement有很多中秋攤子。"奇華"月餅也在那裡!”

哇哇不得了!我開心得幾乎要跳起。心裡也好感動、好感動!昨天才認識CY,今天她就助我了一心願,我真的很好運!

感激的話一講完,我就拋下電話,對安大聲宣佈:“吃過中飯,我們又要去Shopping啦!” 在安還未抗議之前,我連忙加了一句,“是去買月餅哦!”安立刻大聲歡呼,手舞足蹈!

抵達Takashimaya時,在眾多令人眼花繚亂的月餅攤子之間,覓得了“奇華”的“芳蹤”,開心得大買特買,好興奮!

哎唷,還有“大班”、“美心”,甚至“恆香”呢!連忙跑去問“恆香”:“有沒有老婆餅呀?”“哦,剛賣完啦,明兒早點吧!”

雖然有點失望,但是,在歸途中,手提著重重的月餅,心裡卻是踏實的。

一到家,自然馬上煮水沖泡我最心愛的南非紅茶,和安一起享受“久違”的白蓮蓉蛋黃月餅啦!

嘴里品嘗的是美味,心情卻是複雜的(想著家鄉的中秋、異鄉的圓月、現在、未來....),眼淚也幾乎要掉下來.... 並非傷心,只是九味雜陳。

06 September 2008

再談月餅

在香港頭一兩年的中秋,很苦惱,因為找不到對胃口的月餅。

香港月餅的種類和口味,多得嚇人!對我這鄉下人來說,簡直是大開眼界!最絕的要數各種燕窩月餅,又貴又沒味道!白白浪費了那材料!

花了大概兩個中秋,拉著外子,抱著女兒,到處去買月餅。可憐的外子,和我”並肩作戰”,吃了很多味道奇特、令人皺眉頭的月餅,嚇怕了。

“鍥而不捨”地嚐了不同餅家的月餅,最後終於找到心頭愛:“奇華餅家”!!!

最愛的是"奇華"的迷你白蓮蓉蛋黃月餅,還有,大大粒的白蓮蓉三黃月餅。迷你蛋黃月餅,一人吃,剛剛好。 單黃和雙黃的,自己吃,太滯;和人分嘛,蛋黃不夠喉,略嫌小氣。四黃呢,又太多了,蓮蓉和蛋黃的比率不對。所以,最對我胃的,就是三黃啦!與人分享,恰到好處,皆大歡喜。

七月従香港過來獅城時,在赤鱲角機場關卡后的"奇華"買了幾盒幾盒的月餅,八月還未到就吃光了。只因安現在夠大了,懂得吃月餅,和我爭蛋黃啦!整個七月,在忙於搬家、收拾、購物、整理的過程中,其中一個最大的享受,就是一家三口,在涼風習習的午後,坐在院子里,一邊吃月餅、喝茶,一邊講廢話。

"奇華"月餅吃光了,怎麼辦?安天天問我還有沒有月餅吃,我也嘴饞得很不爽。在新加坡找不到(還是沒有?)”奇華“,所以,算了,就找本地貨吧!可是市場上售賣的月餅我試了一些,唉...... 又找不到三黃的,唉...... 搖了幾個電話問獅城朋友,甚麼品牌的月餅好吃?友人紛紛抱歉的回答,哦,我很少吃月餅的......

看來我必須重新經歷在香港的頭兩年,大著膽子,買不同的月餅來試一試,慢慢地找對胃的月餅。哈哈,外子又有得好受啦!不過,還好,這次有安陪我倆一起當“試驗師”,嘻嘻!

05 September 2008

又是中秋

在華人的所有佳節中,我最喜歡過中秋。

喜歡中秋節的故事。喜歡中秋帶來的美麗回憶:小時候和家人在微涼的夜裡坐在院子里賞月、吃菱角、剝小芋頭、蓋柚皮帽、聽爸爸講故事、燒蠟燭、提燈籠、在月光下一邊繞著整個村子散步,一邊大聲誦吟著客家人中秋的“詩歌”...... “八月半,吊燈籠;火螢蟲、唧唧蟲;雞公車來吃燈籠;眠床腳下有對馬/襪/螞,雞公面前有條蟲。” (以上全憑個人有限的記憶和翻譯,如有錯誤,請多多指點)

亦很喜歡參與中秋前的自製燈籠比賽、用“美綠”罐釘成的燈籠、猜燈謎.....不過,最最最喜歡的卻是,月餅的味道。

好喜歡、好喜歡月餅的美味。念大學的時候,曾經很瘋狂地慫恿屋友朋友合資,買了各種各樣的月餅:上海月餅、潮州月餅、冰皮的、傳統的、創新的、講得出名堂的、說不出名堂的等等,大家一起分享。雖然每人每種月餅只分得一小快,可是我卻得以品嘗到不同口味的月餅,爽到不得了!友人大多對月餅沒有甚麼感覺,但卻願意花錢花時間陪我“顛”,想起來,只覺心暖。

嚐了這麼多種月餅,還是鍾情於傳統的白蓮蓉蛋黃月餅。對於那些古古怪怪的“新式”月餅,感覺似蛋糕多過像月餅,一點都不中秋,還是別搞我!而那些少糖、沒糖的、所謂的”健康月餅”,哎呀,一年一次嘛,何必這麼刻薄自己!等我再多一點點“智慧”的時候,才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