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February 2010

講中文

在安的生活圈子里,幾乎每一個人都是講英語的。就讀於純英國制度國際學校的她,身邊的朋友大都是金髮碧眼的各國小孩。就算是我費盡心思特地為她尋找的華裔小玩伴,當孩子們玩在一起時,很自然地亦是開口閉口的英語。

因此,除了我的家人(也只是偶爾以電話聯絡或者是幾個月見面一次),我,可算是她唯一講中文的對象。安知道,每次和媽媽在一起時,一定要講中文。也許很多時候她的發音不正,或者用詞用字錯誤,甚至因為某些字不確定中文怎麼說而選用英文詞彙,但是,我知道,她已經進步很多,也盡力了。

可惜,別人不知道。

某次,我刻意安排安和一些講中文的小朋友一起玩。一名不是很熟悉的媽媽朋友(應該說是朋友的朋友)竟然在聽到安講中文時,當著安的面前,笑了起來,道:“哈,她的口音真好笑!” 我一聽,有點氣,礙於朋友的情面,只是淡淡地說:“她的口音和我一樣,我們馬來西亞人講華語就是這樣的。” 我再轉回頭,對安說:“安安跟媽媽一樣,我們都是講馬來西亞式的華語哦!”

這樣的場面,我和安遇到的可真不少。有些人,還很直接地道:“她講中文,好像老外講中文一樣,口音怪怪的。” 對於這樣的“評語”,我依然將“責任”扛上,“我女兒的中文是我教的,她的口音自然和我一樣啊!”

安的中文不好?沒有你家的孩子的中文好?那是你教子有方,你的中文很棒,你比我厲害,行了吧!要知道,有異於一些以中文為主流的社會,在馬來西亞,華人要學華語、講華語,尤其是像我小時候的那個年代,是需要付出很多的代價去爭取的。對於不是在純華人家庭長大,又不是讀華校的安,她講華語、學華語的機會已經不是很多了。一些人不但不鼓勵,還要在孩子的面前那樣“數落”她、潑冷水,讓她更沒有信心講中文,更加排斥講中文!他們居心何在?

嘿,我和安的中文再不濟,也沒有像某些人那麼沒有涵養。至少我們不會在大庭廣眾譏笑別人的英文爛,英語口音笑死人!雖然我知道,才五歲的安的英文程度,比許多年紀已經一大把的人的英語還要棒呢!

10 February 2010

我變了?

我家附近有三個自然公園,一個比較著名,一個是新發展的,一個比較鮮為人知。我三個都未曾到過。我只喜歡去植物園,因為那裡有我的心頭好,Cafe Casa Verde的起司蛋糕!!

某日,外子心血來潮,帶安到那個比較鮮為人知的公園去散步。回來以後,以“驚艷”的口吻向我描述那公園怎麼怎麼的好。然後對我建議,“下次,你可以帶安到那兒去玩!”

我聽了,只是閒閒地問了一句:“那裡有沒有餐廳?” 沒有。“那有沒有小賣部?” 沒有。“那,算了吧!我只去有“食物供應”的公園!”

外子一聽,不作聲。

傍晚,安睡著以後,我倆像平時一樣在燈光下一起閱讀、喝茶、吃點心、閒聊時,外子輕聲道:“你變了。” 我有點莫名其妙。他續道:“以前你都不是這樣的。以前你喜歡戶外活動、爬山、涉水。現在,你只去有餐廳的公園。”

我一聽,幾乎要跳了起來。“嘿,是誰在懷孕一個星期,還和你一起到Ubin島去騎單車?是誰在懷孕一兩個月還和你柬埔寨、泰國、寮國、砂勞越飛來飛去?還騎大象、爬山、到森林里去尋找長鼻猴?” 我頓了一頓,又道:“我幾乎每個星期都帶安到不同的公園、動物園、鳥公園等地方去玩、去散步。對於這些地方,我熟悉到可以蒙上眼睛走也不會迷路。以前在香港時,安還小,我必須跟上跟下。現在,好不容易她比較獨立,可以自己找玩意兒或找朋友玩,我只要眼睛時時盯住她,確保她安全,就可以了。其他的時間,你要我幹甚麼?又不能閱讀,只好吃東西啦!如果去沒有餐廳的地方,我豈不是悶死??”

外子聽了我解釋,一臉的內疚,連連道歉。我心一軟,道:”我的“好日子”就快要結束啦。等老二出世後,我將會“打回原形”,又必須跟上跟下,哪會有閒情吃東西!即時,不需你提,我也會帶老二到那幾個住家附近的公園去走走。換一換地方,對我而言,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現在,就讓我“享受享受”一下吧!”

是的,再過幾個星期,我又會回到五年前在香港的日子.... 身邊幾乎無時無刻都有個“貼身膏藥”,最少要三年吧??呵呵!祝我好運!!

03 February 2010

傳統

友人來訪,見我滿桌子的卡片、膠水、剪刀等美勞材料,驚訝地道:“你還在自製賀卡?我們早就不“流行”做這一套啦!”

這令我想起多年前乘春節邀請一些中國朋友來我家吃晚飯時的小插曲。朋友們一進屋子,見到滿室的新春裝飾、對聯,一片又一片的紅時,失笑道:“你怎麼還這麼“傳統”,我們在國內都已經不搞這些啦!”

幾乎每一年的冬至或元宵,一些朋友對於我和安一起搓湯圓、吃湯圓的習慣;或者知道我到現在還自己寫揮春、貼對聯(甚至教導安寫/描繪簡單的春聯),都會很“驚奇”的說:“哇!你還做這些?我在很久很久以前/小時候才吃湯圓呀!”

兩年前的聖誕節,一位也是嫁給英國人多年的華裔朋友與家人一起來咱們家吃聖誕大餐。外子拿出自製的熱紅酒(mulled wine) 和一些英國的傳統聖誕食物招待客人。朋友很好奇地問她的英國丈夫:“這些是甚麼?是英國傳統嗎?怎麼我從來沒有聽你說過?”

常常有為人父、為人母的朋友對我和外子感歎:“現在的孩子,甚麼文化傳統都不知道,一點都不珍惜,以後這些習俗就會失傳啦!真可悲!”

我和外子的說法是:當然啦!身為長輩、父母的我們,連自己都沒有將文化好好地堅持、傳承下去,又怎能期望我們的下一代會明瞭、欣賞、接受、承續呢?

從安一歲開始,每一年的春節、Pancake Day 聖灰節、復活節、端午節、中秋節、冬至和聖誕節 (當然,還有國慶日),我和外子都盡量將我們的父母傳承給我們的一些風俗習慣,在能力範圍內,以身作則,示範出來,以實際的方式來教導安。 比如,我們會盡所能,烹飪節日糕餅、自製賀卡、裝飾家裡、講述和共讀有關的故事、搞小派對、送禮等。

像我們這樣的跨種族婚姻 (包括了英國、一點美國及馬來西亞華人式的多元文化家庭),身在異國,親人又在遠方,要堅持傳統,有時是蠻吃力的。可是,我和外子都堅信,身為父母的我們,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責任,就是要將這些美好的、富有意義的、歷史淵源的文化習俗,一一的傳承給我們的下一代.....

我們可能做得不夠多、不夠好、不是很完美,但是,我們已經(也一直在)盡量、盡力、盡心...... 我們,問心無愧。